最近,无意间刷到了一位博主发的视频:
讲地铁里一家子的事儿。
车快靠站了,站台上的妈妈,声音挺轻快地喊:“小虎,该下啦!”
结果呢,车厢里那爷俩,估计是聊得正欢还是发呆呢,压根没听见。
门,哐当就关上了。
地铁门关上后,妈妈没有发火,而是摸出手机,给还在车上的爸爸打了个语音,挺平静地又说了一遍:“喂,下错站了,龙翔桥这站,你们坐过了。”
爸爸那边接了电话,也没急赤白脸,就“哦”了一声,说:“哎呀,我记岔了,以为是凤起路呢。行,下站我们换车回来。”
然后拉着儿子的小手,下一站麻溜下车了,去对面等车。
下车那会儿,爸爸还拍了拍儿子:“小事儿,就多等三分钟呗,眨眨眼就过去了。”
就这么个小事儿,拍视频那哥们儿说,给他整得挺感慨。
为啥?从头到尾,这一家子,没一个人跳脚,没一个人嚷嚷。
展开剩余89%那博主自个儿心里琢磨,要是搁他家碰上这事儿,他爹妈那会儿,指不定得急成啥样,脸都得憋红了,嘴里肯定噼里啪啦地数落开了。
想想也是,好多爹妈都这样吧。
事儿一来,火烧眉毛似的,脾气蹭就上来了,比谁都着急。
可你急吼吼的,除了把孩子吓得够呛,心里七上八下,还能有啥用?
那事儿它不还是发生了嘛,也改变不了啥。
倒不如学学地铁那一家子,跟自己、也跟孩子念叨一句:事已至此。
慢慢地,你会觉着自己没那么紧巴巴的了,像根老绷着的弦松开了点。
孩子呢,在这种感觉里泡着,好像更容易找到点开心,觉得安全,有点劲儿去对付那些让人烦心的事儿。
事已至此,少说两句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超限效应”。
指的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度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的批评越多,孩子的表现越差。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节目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高考,638分!多厉害啊,可离北大线差了点。
爹妈不满意了,指着孩子鼻子就骂开了:
“早跟你说仔细点仔细点!非不听!这下好了,北大飞了!我们的话当耳旁风?”
就这么天天说天天骂,结果呢?没到一个礼拜,孩子扛不住了,患上了精神分裂。
其实想想,小孩学走路哪有不摔跤的?
但事已至此,如何面对犯错的孩子,考验的却是父母的智慧。
有的爹妈,那话跟刀子似的,嗖嗖往外飞,孩子听了,只能缩成一团,像个小刺猬,觉得自己真没用。
有的呢,就蹲下来,扶一把,说句“没事儿”,让孩子知道摔了也能爬起来,下次小心点就行。
就像《小王子》中写的: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网上有个叫可可的网友讲过他打架被请家长,他爸大老远从外地赶过来,没骂他,就说:
“嘿,要不是你打架,我还没机会来北京呢。你好好接受教育,我正好明儿逛逛颐和园去。”
就这一句,可可记到现在,再没犯过浑。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跟踪调查更发现,家里大人能管住嘴少说难听的,孩子长大了,遇到麻烦事更能扛,比一般家庭的孩子高出 47%。
孩子错了,要的不是刀光剑影,是点暖和的光。
当父母用理解代替训斥,用宽慰代替唠叨,孩子便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乐观和豁达,遇事从容应对。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绘本画家蔡皋曾在做客《十三邀》时感慨:
“很多父母把晚餐吃成了批斗会。”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小时候一上饭桌,那哪是吃饭啊,简直是审判大会。
“考这点分?心思放哪了?”“老师说你不爱发言,这性格得改!”“瞧瞧人家小红!”……
听着听着,饭都不香了,肚子也不舒服,一听他们开口就烦。
很多爹妈就爱在饭桌上“上课”,觉得这时间不能浪费。
结果饭没吃好,感情也伤了。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就曾在采访时说:
“我两个孩子小时候,从来没有请过一个工人,煮饭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要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是在照顾他。”
所以,无论工作有多忙,她都几乎不会缺席两个孩子的一日三餐。
在餐桌上,她会说说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孩子也会和她聊聊学校的生活。
通过餐桌,林郑月娥和孩子了解了彼此的近况,并因此更加理解对方。
后来,她的长子林节思曾在采访中回忆说:“妈妈做的饭菜很简单,但是因为有妈妈陪着,吃着就香。”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有一项基于2.5万名11-15岁少儿的研究显示:
“小孩子与家人一起吃饭更容易养成自信、乐于助人的品格和稳定的情绪。”因为一起吃饭可以让孩子与家人交谈并分享内心体验,减少焦虑和孤独感。一起吃饭的时间越多,积极影响就越明显。”
其实,跟孩子讲道理的时间很多,并不差一顿饭的时间。
如果餐桌上只剩冷冰冰的说教,自然满足不了孩子对情感链接的诉求,也养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相反,好好吃饭,和孩子聊聊学校的趣事、班里的朋友,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滋养。
事已至此,情绪置后看过一个视频:
有一家烧烤店,高峰时段店里正忙,老板的儿子,也就十二三岁吧,帮忙端菜,一不留神,啪!一盘菜扣地上了。
老板正忙着呢,没发火,就赶紧教孩子:“快去跟客人道歉,拿两瓶啤酒送过去,说咱送的,让叔叔阿姨再等等,实在不好意思了。”
孩子就照做了,道歉、送酒、打扫,重新上菜。
事儿已经出了,发火是本能,能把事儿平了才算本事。
心理咨询师叶月幽曾分享过一个自己带娃旅行的故事:
开车一百多公里到了地方,老大突然说泳镜忘带了!
她心里那个火啊,蹭就上来了:“我特意把游泳眼镜放到门口,还特意提醒你那么多次,你居然还忘,你有没有一点责任心啊?没带活该,谁让你自己不记得,那你就自己承担后果吧。”
话还没骂出口呢,小儿子就求她:“妈,给哥哥买个吧,馆里就有卖的,没有泳镜哥哥就不好玩了。”
她想给老大个教训,没买,让俩孩子轮流用一个泳镜。
老大闷闷不乐,她看着更来气:“花这么多钱带你们玩,还不高兴?白眼狼!”
转头一看泳镜标价68,火更大了,那句“出来玩就是浪费钱”差点脱口而出
——跟她妈以前常说的话一模一样。
好在她突然刹住了车,心想:开这么远,花近千块,为几十块的泳镜毁了心情多不值?立马就给老大买了。
结果俩孩子玩得特别开心。
她也庆幸,没让那点情绪毁了一趟旅行。
带孩子哪能没麻烦,光顾着生气,小麻烦准变大麻烦。
聪明的爹妈,遇事不是先炸毛,是带着孩子想办法解决。
他们心大,容得下错,不在小事上死磕。
孩子跟着学,也就能沉住气,慢慢把事儿理顺了。
我十分赞同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一段话:
“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人们带着这些想法,就会产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如暴怒、焦虑和生气。”养孩子这条路吧,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坑坑洼洼少不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是那些事儿本身让人难受,其实呢,难受劲儿多半是自己心里那点拧巴劲儿给闹的。
有的家为啥看着就舒服?可能就是人家心里那根弦,松紧刚好。
学着点“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态,让事儿该咋地咋地,日子好像也就顺溜了。
从今天起,跟自己说,孩子带来的问题,甭管好的坏的,都是来让我这当爹妈的更丰富点儿的,如果暂时事与愿违,那一定是另有安排。
我们是百恩,要是觉得孩子最近心里头不太对劲,或者你自己也愁得慌,别自己憋着,随时可以给我发个私信聊聊。
发布于:山东省2024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配资平台股票行情,在线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