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
近日,“山西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助游客找回儿童手表”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除了对“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展开热议,不少人也对两名环卫工人的辛劳付出感到同情,认为应当给予他们额外奖励。面对公众争议与呼吁,7月14日,大同市城市管理局给出回应,明确表示将奖励两名环卫工人,并通过设立“助人为乐”基金的方式,将这项工作常态化,以后对每一位乐于助人的员工都给予一定奖励。
从外地游客卢女士发现儿童手表丢失后情急之下的求助,到两名环卫工人出于责任与善意在8吨垃圾中帮助卢女士找回手表,再到众多网友对两名环卫工人劳动付出的同情以及对额外奖励的呼吁,最后落脚到当地城管局对环卫工人善举的肯定与奖励,并将这种奖励激励常态化、制度化。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可以说,形成了正向的闭环。过程或许有“插曲”,但结果值得赞许。这样的结果,不仅让求助者的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也让劳动者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更重要的是,将偶然的善举转化为引导社会善意持续生长的长效机制,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单一事件“该不该”“值不值”的范畴,对培育更有温度的社会生态将产生积极效果。
当然,肯定这一事件的正向作用,并不意味着城市公共服务的边界可以无限制地扩展,更不是忽视公共资源应当合理分配的原则。毕竟,包括环卫工作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多数人的共同利益,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最广泛的公共需求。具体到这一事件上,尽管大同市城管局抽调两名环卫工人帮助游客找手表,从官方回应来看并没有耽误正常的垃圾清运和道路清扫,但仍需警惕这样的个案从“特殊性”向“普遍性”蔓延,特别是在此次事件形成舆论聚焦和正向反馈之后,容易让部分人群对公共服务产生过度期待,从而弱化自己的行为约束,加剧公共资源错配的风险。
在城市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与“针对性”上找到更加精准的平衡点,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也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热议平息之后,或许更加值得众人思考的是,应当如何让城市公共服务“普惠性”的根基更加牢固、“针对性”的延伸更加合理。要知道,只有在“温度”与“尺度”的平衡中,城市公共服务的善举才能既充满暖意,又更可持续,城市发展也才能在治理效能与人文关怀之间实现更有深度、更加紧密的同频共振。
2024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配资平台股票行情,在线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